古风音乐的传播主要依靠网络,接收的主体多为“80后”、“90后”等年轻人群体。古风音乐现有的相关产业链还不甚完善,由于网络创作的匿名性,抄袭盗用等版权问题仍然值得重视。古风音乐的市场运营机制缺乏规范,价值估量也比较随意。偶像效应使部分歌迷转而关注创作者和演出者,而非作品本身;其中一些盲目崇拜行为可能使人对古风歌曲产生误解[8]。绝大多数古风音乐是非功利性的作品,尚未形成向市场渗透的完整链条,市场前景虽然可观,但运营机制并不完善。调查者称,古风音乐的作者和受众以具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和较多的创作时间精力,现实生存条件比较宽松的“80后”为主体[28]。
部分学者通过参加网络和社交平台以及线下的各种活动,通过文本研究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是互联网在“媒介接近权”上的易得性和低门槛,将志趣相投的青年人集合在一起,使更多有兴趣但难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认同的人成为爱好者,这个队伍甚至庞大到了足以形成一种新的音乐风格的地步。古风音乐的粉丝和创作者群体,属于一种“少数的聚合”,即研习喜爱古典乐器、传统曲乐艺术、诗韵和用典的“平凡”的“少数派”,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难觅知音,或者很有可能被主流音乐圈的奋斗模式掩埋,却被网络这一传播媒介聚集在一起,得到了创作的平台和大众的知晓和认可,以及一定的发展空间[7]。
一些人认为,古风歌曲传播市场形成的原因在于其所描绘的美妙魔幻的世界,古代的繁华巧妙地掩饰了一切可能引起不适的细节。这种氛围满足了人们的想象,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样一个“完美”的世界之中[17];将人们带出纷繁热烈的现实生活,回到遥远的往昔,审美文化的灿烂情境[7]。
有研究者认为,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博弈取舍是古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点[18]。古风圈内的古风音乐人倾向于将5sing作为网络首发平台。卢小旭认为,将音乐与电视剧和游戏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广古风音乐[3]。一些研究者也认为,由于当今亚文化偏向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一些与“古风圈”部分重合的圈子,比如“动漫圈”、“汉服圈”和“cos圈”等,会帮助古风音乐吸引更多的受众[7]。B站也促进了古风音乐与二次元领域的深度结合,大量成名较晚的歌手都与B站关系紧密[12]。
古风音乐创作过程分工较为明确,使得各种工作可以被更加高效地完成,各部门的灵活性也给了一些本来属于主流音乐圈的音乐人一些“音乐先锋实验”的机会[7]。
古风音乐因其代入式的传播和接受方式,产生了一定的风格局限性,因而缺乏与当下对接的出口,严峻的两难选择也随之产生:是坚持小众,恪守文化历史的维度,还是转向现实,面向市场。有调查者认为,古风音乐需要注意词曲契合度,寻求大众消费和自娱自乐的平衡点,进行自我选择和淘汰,之后走向市场[28]。
传统文化属性
编辑
客观上讲,古风音乐对吸引受众关注民族乐器、古代诗词、传统琴棋书画以及传统服饰都有一定的作用,发掘了青少年传承古代文化的潜力,增进了他们的民族认同[20]。例如,古风文化通过考据古人衣着,进行样式改进,穿着并集会展示,来纪念传统服饰[15]。
古风流行歌曲的发展反映了消费领域对于传统的青睐和呼吁,体现了大众文化背景下古典文化的新风格。研究者称,古风的受众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18],创作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5]。王爱苹认为,网络原创古风歌曲是追求古典意境美的音乐形式之代表。古风音乐发展于仙侠玄幻题材文学,文案具有“仙灵之气”,道教意味浓厚[26]。
亚文化/网络文化属性
编辑
古风音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古风音乐优美却难以通俗,难以在音乐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古风音乐的创作主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古风的商业运作方式难以引发社会大范围的关注和流行。综上所述,古风音乐文化呈现出了亚文化的特质[31],也有媒体人称,古风音乐根本就是亚文化中生长出来的音乐形式,其音乐性也是由其亚文化社群性决定的[12]。
文化解释
编辑
古风音乐属于流行音乐范畴,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古风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8]。
古风音乐形成的网络亚文化有其独特的话语结构,青年们用这种话语结构把自己包围在称为“古风圈”的圈子中,享受狂欢,相互认同,最终形成了极高的文化忠诚度[7]。
伯明翰范式解读
编辑
亚群体:线上虚拟空间成为建构古风族群的文化场域,这种“线上性”固然可以最大范围地实现爱好者的群聚,但也使古风群体缺少现实接触,成员之间的感情表现出一种弱连接的特点[31]。
风格:古风音乐亚文化群体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古风音乐爱好者创作的古风音乐作品中,但在圈内一些独特的“行话”中也有体现。这种“风格”的具体含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喜好传统文化,崇尚古典美,追求生死相守的纯粹情谊。古风群体往往更加注重将文化诉求寓于文化本体的创作中[31]。
抵抗:古风音乐亚文化的核心诉求并未表达一种对主流文化抑或文化霸权的“抵抗”,而更倾向于满足精神世界的审美需求和兴趣诉求[31]。
文化意义
编辑
古风音乐的流行体现了文化、社会曲折前行的复杂性,其矛盾统一之处表现在如下方面:传统古老的艺术形式与青少年爱好者受众之间;传统的艺术文化来源与新的互联网传播媒介之间;旧时代的艺术主流与当下社会的话语权弱势之间;古风音乐本身与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流行音乐之间。在新媒体时代再度兴起的古风音乐是一种拥有传统生命力,能够抵抗占据主流市场的现代流行乐的音乐形式[7]。
王爱苹认为,古风音乐对于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的极大推崇,可能代表了大众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感的反思,大众不满于浮于文化、思想表面的流行音乐,而是想要从文化结构内部出发寻求出路[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