韘形佩,又称“鸡心佩”或“心形佩”,据说是由古代用于勾弦拉弓的韘演变而来。玉韘最早出现于商,至汉代向佩饰方向发展,一改其原先的圆筒状,变为适宜佩挂的扁平状。器中心钻有圆孔,表面纹饰以纤细的阴线刻划,一侧或双侧琢有龙、凤或变体云纹。晋承汉制,形制上并无大的改变。一般认为,这类佩玉明显游离于组玉佩之外,是另一类可以单独佩带的玉饰。
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商妇好墓曾出土过一件直接仿实用器雕刻而成的玉韘,状似短管,上端较宽且一侧向上朝外平齐,横截面呈鸡心形,玉韘后部饰兽面纹,前端有一横向小凹槽,使用时将玉韘套于拇指上,并以此勾弦。西周时期,玉韘继续流行,《诗经》上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的字句,其具体形制不得而知。从东周开始,由韘衍生发展而来的韘形玉器开始流行,但在形制和纹饰特征上已与商代玉韘有了明显区别,其器体较矮,后端中部呈尖状突起,兽面纹趋于简单和抽象化,可容纳弓弦的横向小凹槽也已消失,这些特征在河南辉县琉璃阁春秋墓、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等墓葬出土实物中都得以体现。种种迹象表明,东周时期的韘形玉饰已失去了韘的原有实用意义,成为单纯的装饰品。两汉时期是韘形佩最流行且最富变化的发展阶段。不仅西汉韘形佩的形制、纹饰与东汉的不同,甚至西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韘形佩也各有其鲜明特点,大致说来,西汉中期以前,韘形主体在器物画面中占主要地位;西汉中期以后,韘形主体趋于瘦长并略带弧度,在画面中的地位逐渐减弱,中间的圆孔相对变小,有的呈椭圆形。从西汉末期到东汉时期,韘形主体在画面中的地位进一步减弱,弧度更明显,当中的圆孔也变成了椭圆形或近似圆角的长方形,由竖变横,而韘形佩的附饰由简单发展到繁复,由次要的地位发展到主要的地位。早期的附饰只在佩的一侧或上部,到了汉中期,发展到了左右都有附饰或左右上三面都有附饰;到了晚期,附饰和韘形主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纹饰上以螭虎纹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玉器发展的衰落,韘形佩也渐趋衰微,出土实物更加稀少。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只有南京中央门外郭家山一东晋早期墓出土过一件雕蟠螭纹韘形玉佩。该器长7厘米,宽4.5厘米,厚1 厘米,高浮雕两只螭虎,隔孔相望,原为青白玉,受沁严重呈鸡骨白色。这件韘形佩无论是形制还是螭虎的形象特征都带有浓郁的东汉风格,很可能是前朝的遗物。
1991年,湖南省安乡县一西晋墓出土了两件珍贵的韘形佩:一件长9厘米,宽7.5厘米,孔径2.9厘米,厚0.5厘米,白玉中夹杂有绿色斑点,上端为方首,有窄细的长方形孔,肩部镂雕双螭龙,中心有一圆孔,下部以细阴线浅刻兽面纹;另一件长11.8厘米,宽8厘米,孔径4.1厘米,厚0.5厘米,白玉,盾形,两侧有镂雕图案,圆孔下方有浅浮雕龙首,上部为兽首形,佩的另一面饰谷纹。(参见《文物》1993年第11期)。根据墓葬出土的印章判断,墓主人为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晋书》有传,卒年为西晋光熙元年(306)。
1998年,南京市博物馆发掘了仙鹤观东晋名臣高崧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成为近年来六朝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有三件韘形佩,是出土玉器中最为精美的。
其一,出土于高崧夫妇墓。长7.7,宽6.3,厚0.3—0.4厘米。玉质青灰色,器身布满斑点状沁痕。顶部起尖,底部微弧,中有圆孔,两侧透雕抽象的变体云纹,韘形佩主体及两侧附饰上均装饰浅细的阴刻卷云纹,线条流畅灵动。两面纹饰略有不同。
其二,亦出土于高崧夫妇墓。长9.6,宽8.65,厚0.3—0.45厘米。青白玉,局部受土沁泛浅赭黄色。顶部起尖,底部微弧,中有圆孔。两面纹饰略有不同。正面左侧透雕两只抽象的螭纹,一个张口前视,另一个与其相背,额头出尖,眼神凌厉,上唇向上翻卷,露獠牙;右侧雕一个回首状螭虎,张口露齿,作攀援状,长尾下垂拖于韘形佩主体的下半部分,螭虎上部为变体云纹;韘形主体及附饰上阴刻疏朗的纤细线条。韘形佩背面左侧纹饰与正面右侧大致相同,亦为一个回首攀援状螭虎,略有不同的是螭虎上部为一条抽象的龙纹形象;右侧上部为一个凤头,勾喙圆眼,下部为一个张口露齿的龙纹,龙凤纹比较抽象,略具其形而已;韘形主体的下半部分雕一组变体卷云纹。墓主高崧,字茂琰,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任侍中等显职,《晋书》卷七十一有传。此外《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排调第二十五、《建康实录》卷九等文献亦有关于高崧生平的记载。
其三,出土于高悝夫妇墓。长8.9,宽8,孔径3.85,厚0.3—0.35厘米。玉质青灰色,近底处受土沁呈赭黄色。顶部起尖,底部微弧。中有圆形大孔。两侧均透雕螭龙纹,上唇翻卷,张口露齿,龙眼圆睁,额尖上冲,独角后扬;身躯扭曲,动态强烈,绞丝纹尾向内翻卷。龙身周围及心形主体装饰卷云纹,龙身细部和卷云纹均以纤细的阴刻线表现,线条极其流畅,充满灵秀之气。两面纹饰略有区别。正面圆孔周围有阴刻弦纹,背面则无。墓主高悝是高崧之父。
六朝以后,韘形佩基本绝迹,直到清代玉器仿古之风盛行时,才出现一些白玉或翡翠制作的仿古韘形佩,但均形相近而神不似,其艺术价值远不能和两汉和六朝韘形佩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