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对于季先生研究的专业,就有人问季老:“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您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梵文、大印度佛教,全世界也没几个人懂,您说在今天有何用处?”
听到提问,96岁高龄的季先生先是一愣,沉思了一会儿后,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接着,他反问道:“你说,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做学问都不是为了名利或所谓的用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直到临死前,他的《天体运行》才出版,这时已双目失明,只用手摸了一下这本耗尽一生精力的书便辞世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他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后说:‘认识这一真理已实现了我最美好的期望,也可能当代就有人读懂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能读懂,这我就管不着了。’”
季先生讲:“真正的治学者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一棵野草就可能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
“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他们在探知过程中所表现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对后人来说远比他们提供的知识还重要。”
生活中,常常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却能健全我们的人格、充实我们的思想、涤荡我们的心灵,而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由于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力有未逮,错误和不足定在所难免,恭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谢!
一、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概述
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我国的地形,总体趋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大致可以分为十大地区: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山东、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汉中、巴蜀、荆楚、江东地区(各地区所包含的省、区并不都是现代所对应的省、区,在下文的叙述中亦如此。),这十大区域山河环绕,江河阻隔,易守难攻,自成一体,在防御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一旦时机成熟,需要向外扩张时,就可以本地区为根据地,利用边界上的孔道出击,因此,这五大区域往往就成了历代王朝的龙兴之地和最佳的建都地区。而其他地区,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则不宜做根据地或建都。
(中国地形图)
(中国地形简略图)
中国的地域虽然幅员辽阔,但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晣地看到,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十大地区: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山东、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汉中、巴蜀、荆楚及江东地区。大致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
山脉和江河的战略意义各不相同:山脉的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如关中四塞、太行八陉所扼守的通道即是如此;河流的意义重在疏通,如黄河的孟津、长江的瓜洲渡即是如此。
有险要的山地据守,则易于在纷乱的局面中建立根据地,积蓄力量,形成局部的优势;有江河水道可以疏通,易于出击,向外扩展,上述十大战略地区都拥有这些条件。所以其战略位置特别重要。
(东北地区地形图)
(一)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北有大兴安岭和黑龙江,东有小兴安岭,南有长白山,西有燕山,大兴安岭。本地区的防守重点,北线是黑龙江以及大兴安岭的几处关口,南线是山海关、锦州一线。
(二)河北
华北地区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东临大海。本地区的防守重点,东北方向是山海关,西线是太行山的几处关口,南线是山东。华北平原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山西方向太行山的关口和山东。
(河北、山西地形略图)
河北依山傍海,燕山作为抵抗塞北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拱卫着河北及整个中原地区的安全,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居庸关等关隘,扼守着穿越燕山山脉的几条交通要道。太行山脉为河北的西侧的重要屏障,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等关隘扼守着穿越太行山脉的重要通道。拒马河、沱河、漳河等,在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也能建立很好的防护体系。
(三)山西地区
(山西地形图)
山西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山西的北部是阴山山脉,云中、雁门等重要关隘扼守着中国极为重要的北大门,右侧为太行山脉,西侧为吕梁山,南部为中条山并与黄河接壤。山西几乎全部被高山所裹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地形区块:左翼:太岳山一线;中部:两大盆地;右翼:太行山一线。左翼的太岳山一带,拥有沁水的灌溉,而右翼则有漳水的灌溉,上党高地的中部则由丹水、漳水两大水流贯通而过。
山西地势高峻,号称天下之脊,可以俯视四周,是一块高原盆地的地形,“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地形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党高地通向河北的太行八陉,多是利于外出而不利于攻入,春秋时期,晋国能够扼守秦军东出,所依赖的即是上党天险;楚汉相争韩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唐高祖李渊正是由太原起兵一统天下;匈奴刘汉灭西晋之战、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和五代政权的频繁迭兴均能反映出山西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古代,一块地方能够被水流和高山所裹挟,一定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这样的战略要地在冷兵器时代更是难能可贵,各方实力无疑都会对此垂涎三尺,这也是为什么先秦时代的大型战事频频发生于三晋大地上的原因所在。
(2020.7.5-11.11)
附录:
参考书目
1.李楠编著.中国古代关隘.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何力编著.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8
4.裴松之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2
5.亚瑟•亨•史密斯著﹒李明良译﹒中国人的性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
7.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8.班固著.后汉书.中华书局.2010
9.17.伯兰特•罗素著﹒戴玉庆译﹒罗素自选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
10.沈德潜著.古诗源.中华书局.1978
11.计六奇著.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
窦光明:涉县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