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登基十四年,是一位有大功于后世,被人误解的明君?

隋炀帝杨广登基十四年,是一位有大功于后世,被人误解的明君?

然而,隋唐大运河虽然有着这些贡献,但是这些功劳并不能全都算在隋炀帝的头上。这时候就有人会产生这样而疑问,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为什么不能把功劳算在他的头上呢?

开凿运河加强文化经济交流,这固然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坏就坏在隋炀帝修建的这条大运河几乎全部都是“水分”,并没有那么大的功绩可言。据记载,隋唐大运河,早就在大业末年,也就是隋朝即将灭亡之际,刚刚开凿不久的大运河就已经堵塞了。

并且,隋炀帝在开凿运河之际,滥用民力,许多百姓被他强行征用去修建大运河,导致无数的百姓因此活活累死。隋炀帝急功近利,他强迫百姓修建运河,却不顾百姓的死活,当时的人们对他早已是恨之入骨。

隋朝灭亡之后,大唐一统天下,很快李渊退位将皇位交给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面临的是一个饱受乱世摧残,百姓流离失所,堪称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天下,而那条象征着隋炀帝一生伟大“功绩”的隋唐大运河,也处于堵塞之中。

是李世民和一众文臣武将的努力之下,才让中华民族从隋末乱世的创伤中快速恢复,疏浚运河,打击敌对势力,使得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开创了让无数人引以为傲的贞观之治。可以说,这条大运河能够发挥出它促进文化经济交流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而开凿,更是有着后世帝王的修缮,和建立一个太平环境的功劳。

把隋唐大运河的贡献强行推到隋炀帝一人头上,显然是不客观的,隋炀帝是有功劳,但是远远不到“功在千秋”的程度。还有就是隋炀帝三征高丽,隋炀帝此举更是让隋朝的国力损耗大半,无数百姓因此丧命。

隋炀帝每次出征,都会征集百万民夫,此规模之大让无数百姓在服徭役的期间因为过度劳累丧生,而且,隋炀帝每次征讨高丽也都是以失败告终,毕竟高丽也非常灵活,隋炀帝一来他就称臣,等他一走就又开始造反,总之隋炀帝接连三次都没有灭掉这个大敌。

最后,高丽还是在唐高宗时期被大唐所灭。实际上,隋炀帝在三征高丽接连失败后,还想要组织第四次征讨,只不过这个时候隋朝的天下出现了一十八路反王与六十四处烟尘的大规模起义,隋炀帝这才作罢。

劳民伤财却又无法除掉大敌,这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功劳呢?还有就是兴科举,在我们国家初中历史教科书上,就明确说过,科举制是萌芽于隋文帝时期,而并非隋炀帝,隋炀帝只不过是在其父亲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进士科而已。

科举制真正实现让底层人通过考试进入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广泛选拔人才的作用时,则是在宋真宗时期,明朝初年,科举制最终成熟。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仅仅增加了一个进士科的隋炀帝是有功绩可言,但是也不至于夸张到“功在千秋”的地步。

何为“炀”?

逆天虐民曰炀,而这四个字用在隋炀帝身上简直太合适不过了。隋炀帝的暴行就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父亲杨坚开创的开皇之治,让隋朝曾经盛极一时,却在隋炀帝的手中不到20年就灭亡了。

这和隋炀帝是脱不开干系的,并且,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大功于后世的帝王,他们却并没有像隋炀帝那样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汉武帝北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使得汉朝得以掌控西域。

虽然汉武帝也有着劳民伤财的举动,被后世称为暴君,但他却能够在晚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休养生息,停止征伐。明成祖朱棣,同样在前朝的基础上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而且五征蒙古,五战五胜,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那个不是功在千秋?

可是汉朝并没有因为汉武帝的征伐而走向灭亡,反而在霍光、汉宣帝的手中开创出了昭宣之治的又一盛世,而朱棣更是在建立如此丰功伟绩的同时,让大明朝走进了永乐盛世的灿烂时代中。

同样是建立功勋,可是隋炀帝的下场却比这两位帝王要凄惨太多,而且其历史评价也是天差地别。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让一整个盛世大隋为自己的野心陪葬的暴君,而并非一个功在千秋的明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信源:

《建国以来隋炀帝研究述评》——中国知网

相关推荐

聊聊黄梅戏《女驸马》的故事原型
365bet亚洲网址

聊聊黄梅戏《女驸马》的故事原型

⌛ 07-06 👁️ 1239
守望先锋回放怎么看
365bet亚洲网址

守望先锋回放怎么看

⌛ 10-02 👁️ 9523